“一对小夫妻,两个小把戏,三间布瓦屋,四分自留地,五只老母鸡……”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理想的小康生活,其中的“三间布瓦屋”在我们江汉平原一带,指的就是青砖布瓦屋。
打我记事的时候起,我们在毛集古集镇上的老宅子就是那种青砖布瓦屋,木质柱、檩、椽,布瓦结构。不过,青砖是那种板状的,也就两三公分厚,二十多公分长,近二十公分宽的那种。墙壁一般砌成盒状,原因大概是为节省砖。后来搬迁到现在居住的地方时,因为墙壁是和左邻右舍共用的,得留下给邻居,所以,只能拆走前后的木板、中间的顶梁柱和屋顶上的檩子、椽子和瓦片。于是,新盖的房屋成为高粱桔杆夹成的泥巴墙壁,屋顶仍然是清一色的杉木檩子、椽子和布瓦。1976年,大队实行迁村腾地,我们家再次搬迁,才又盖起了三间青砖布瓦屋。
迁村腾地实行集体出工,原材料自筹的政策。新屋得用上万块砖,瓦也因为在搬迁过程中有损耗得补充,于是,我们兄弟也参加了制砖坯瓦坯的劳动,再将自制的砖瓦坯子送到窑场烧制,每块坯砖大约要3分钱的加工费。这样,比完全从窑场购买每块7分钱的熟砖节省将近一半的费用。
青砖布瓦屋中的“青砖”和“布瓦”,都是一种用粘土烧制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找一块土质相对粘黏的地块,将泥土一锹一锹地挖成约50公分深的团簸大一方,拌松蓬后堆在中间,泼水浸泡变软后,将蒙上眼睛的牯牛在里面反复践踏,和成同为做馒头的面团一般黏性的坯泥。坯泥和好后,塞进砖模,并压严实,然后,用树枝和细铁丝制成的弓的弦顺着砖模模板的上部将上部多余的坯泥划去,将砖模里的坯泥倒在事先碾轧平整的地上,自然干燥后,便是砖胚。砖模和抽屉很是相近,其中用三片木板隔开,一次制成大长约24公分、宽约11.5公分、厚约5.5公分的四块砖坯。当然,制砖坯是有要点的,如坯泥要反复和,制成的砖坯才匀称;砖模塞进坯泥前,里面要放一层薄薄的细砂,胚泥才不会粘上砖模。
制做布瓦坯就复杂多了,要求也高多了。布瓦,也就是泥瓦,也叫小青瓦,一种普通的中式瓦,横断面呈弧形,尺寸大概长20厘米、宽16厘米,也是用粘土烧制的一种屋面材料。布瓦的制作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方法和制砖坯相近:先踏好坯泥,再在轮盘上放上桶状瓦模。瓦模上要先蒙着一层布,以防湿坯泥和瓦模粘连和便于将湿瓦坯和瓦模脱模。接着切一块坯泥皮隔着布蒙在瓦模上。制作时拿两块专用木板边拍打,边旋转,结束后用线上下切齐,瓦坯便基本成型了,随后取下瓦模拎到场子上。瓦模一般是杉木的,中间有剖口,向内推压剖口,桶壁便从剖口处错位而蜷缩。从圈内取下瓦桶,剥去瓦坯上的布,瓦坯便立在场子上了。最后用细竹刀在瓦坯内壁上均匀划上四道印痕,瓦坯晒干后,轻轻一掰,顺着四道印痕自然分成四块,这就是可以上窑的瓦坯了。砖坯和瓦坯经土窑烧制,出窑的便是可用于盖房子的青砖布瓦了。
瓦片之所以叫“布瓦”,大概是在制作瓦胚过程中,瓦片内侧会印留有布纹而得名。
江汉平原的青砖布瓦屋一般为双侧斜坡式,布瓦粗糙的内侧可以与屋顶的泥土牢牢地抓在一起,保证瓦片不会掉落;五柱七檩或七柱九檩,内壁墙面涂抹石灰,外壁一般本色,顶覆布瓦,显得古朴、庄重,而且冬暧夏凉,十分实用。不过,时间长了,瓦片也有破损和梭动导致漏雨的。只需将瓦片重新捡一遍,问题就解决了。但布瓦屋要求檩子通直,椽子宽厚一致,而且要平直,所以,建筑成本高。而机瓦即平瓦对檩子和椽子要求低,优点大于布瓦,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布瓦已基本被机瓦所淘汰,新建的房屋也不再使用布瓦,布瓦的大规模生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布瓦的少量生产也主要为布瓦屋顶的老屋捉漏、仿古建筑、和古建筑修复使用,布瓦正逐渐为历史所遗忘。前些年我们家盖新楼,大家都觉得旧布瓦没有用处了,拆除旧房子时,就是爬上屋脊用脚将布瓦向下蹬,然后,将摔得支离破碎的瓦片拉去铺路。
一直以来,人们将乡镇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戏谑地称之为“秦砖汉瓦”,殊不知,秦砖汉瓦一直是华夏古国的骄傲,是中华历史上享誉全球的品牌。象清末至解放初产自浙江省嘉善县瓦背面印有蝴蝶图案的蝴蝶瓦,其图案清晰、构图精美已成为一件值得收藏和可供观赏的陈设品。
如今,家乡的住房大多数换上了敷设着地板砖的小洋楼,平房已经很难看到了,偶尔看到一两处,已经成了独特的风景和那些年代特有的记忆。我倒怀念起小时候住过的古色古香的青砖布瓦屋来了。